3月11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三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亮相并接受记者提问,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等问题作出回应。他表示,我国金融安全基本盘非常稳固,金融业主要“体检指标”都处于“健康区间”,为进一步做好风险防控,金融监管总局将牵头建立监管责任归属认领和兜底监管机制,推动形成监管合力。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服务新质生产力、补齐第三支柱养老短板等将成为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
谈风险
主要“体检指标”处于“健康区间”
李云泽介绍,当前我国金融风险总体可控,银行业保险业运行平稳,主要金融机构经营稳健,我国金融安全的基本盘非常稳固,无论对照国际,还是国内监管标准,我国金融业的主要“体检指标”都处于“健康区间”。
据了解,截至2023年末,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1.6%,拨备覆盖率205%,资本充足率15%,保险偿付能力充足率197%。
“虽然一些地方存在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但无论总体数量还是个体规模,在我国整个金融业中占比都很低”,李云泽表示,金融监管总局正在积极会同相关的地方党委政府精准施策,有力有序推动风险的化解。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主要包括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从银行角度来看,近年来,中小银行改革化险已然成为“高频词”,村镇银行主发起行增持、改建成为发起行分支机构等方式正成为改革化险的主旋律。农信社改革化险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各地农信社正通过联合银行模式、金融控股公司模式、金融服务公司模式和统一法人模式实现改革重组。城商行改革重组则相对较早,在高风险城商行兼并重组后,改革步伐则相对放缓,呈现稳中有进的态势。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认为,目前来看,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化解工作分类施策、有序推进,整体来看,我国金融风险基本在可控范围之内,高危中小金融机构也得到有效处置,风险正处于相对收敛状态。
发展尤其是高质量发展,是防范化解风险的根本之策。李云泽指出,金融本身就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关键是对风险有效管控,防止经济金融大起大落。20多年前,我国几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一度也面临重大的风险和挑战,后来经过重组、改制、上市,不但有效化解了风险,而且现在综合实力都位居全球前列。
“目前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基本是沿着重组改制思路在推进”。曾刚表示,重组改制是非常普遍且主流的化解金融风险的方式,短期能防止风险外溢,保持机构业务经营的连续性,长期能够构建适合机构稳健发展的现代治理机制和管理体制。此外,还能够充分保障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连续性。
谈防控
建立兜底监管机制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要着重提升监管的前瞻性、精准性、有效性和协同性。李云泽透露,金融监管总局将牵头建立监管责任归属认领和兜底监管机制,推动落实“管行业必须管风险”“管合法更要管非法”相关工作要求。同时进一步加大与地方党委政府的协调联动,真正做到同责共担、同题共答、同向发力。
据了解,李云泽所在的金融监管总局,是去年新组建的机构。根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金融监管总局在银保监会基础上组建,统一负责除证券业之外的金融业监管。
曾刚认为,金融监管总局牵头建立监管责任归属认领和兜底监管机制,主要是延续金融监管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根据《方案》规定,证券行业以外的其他所有金融活动都应纳入金融监管总局监管范围,除银行保险机构之外,地方准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机构的金融行为也在监管范围之内,此举主要是为了消除在分业监管框架下监管的真空和空白地带。
记者注意到,去年12月,李云泽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首次提到了兜底监管,彼时他表示,实现金融监管全覆盖,是全面加强金融监管的必然要求。全覆盖的要义之一即在于金融监管总局牵头建立的兜底监管机制。这是实现全覆盖的重要制度性安排。
《方案》要求,金融监管总局应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统筹负责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强风险管理和防范处置,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李云泽提到,后续金融监管总局将全面强化“五大监管”,着力推动金融监管基础法制建设,加快弥补制度短板弱项,全面提升监管执法效能。尤其紧盯“关键事”“关键人”“关键行为”,严肃查处影响金融稳定、破坏市场秩序、造成重大风险的违法违规问题。
谈息差
降至20年来最低水平
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两者相辅相成、共生共荣。李云泽表示,近几年,金融监管总局持续引导金融机构回归本源、聚焦主业,不断优化金融供给,为助力经济回升向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持续下降方面,李云泽介绍,“目前,贷款利率已降至历史低位,银行净息差降到20年来最低水平”。2023年金融监管总局还会同人民银行推动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每年可以为广大购房者节约利息支出约1700亿元。同时,积极督促银行减费让利,银行的手续费已经连续三年下降,车险的综合改革也为3亿多投保者每年节省保费支出1400多亿元。
据了解,2019年以来,受贷款利率持续下行、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重定价、存款定期化影响,商业银行净息差处于不断下降的状态,2023年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69%,首次跌破1.7%关口。
“银行业净息差在上半年仍有小幅下降的可能。从长期看,随着市场预期趋稳、有效信贷需求回升,不排除银行业息差在2024年出现见底回升的拐点。”曾刚建议,在息差收窄的背景下,银行应做好资产负债管理,调整优化资产负债结构。负债端降低成本较高的负债来源占比,增加主动负债;资产端应投向新兴领域,包括小微、普惠等领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以此更好地管理应对息差风险。长期来看,银行还应更多利用数字金融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同时,此举也能够更加精准有效地服务实体经济提质增效。
谈发展
服务新质生产力
虽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仍存在不少短板弱项。李云泽认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关键是要推动“资金—资本—资产”三资循环,畅通资金流转过程中的堵点和卡点。解决“有资金没有资本”,耐心资本不足等问题,真正打通社会资金循环“任督”二脉。
“服务新质生产力是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李云泽介绍,金融监管总局将全力支持科技创新,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该局正在积极研究以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为平台,扩大股权投资试点范围,进一步加大对科创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将全力支持绿色发展,进一步丰富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等多元化的产品服务体系,助力绿色低碳转型。此外,还将全力支持未来产业和新兴产业,并助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在服务有效需求、民生保障领域,李云泽表示,将进一步优化新能源车险的定价机制,助力汽车走进千家万户。外贸方面,将积极支持新能源汽车等“新三样”出口以及海外仓布局,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综合金融服务,同时逐步扩大出口信用保险的覆盖面。
养老健康方面,李云泽指出,会尽快补齐第三支柱短板,进一步丰富养老金产品供给,加快发展长期护理险等健康保险。
据了解,长期护理保险,主要是为被保险人在丧失日常生活能力、年老患病或身故时,侧重提供护理保障和经济补偿的制度安排。
今年两会上,长期护理保险成为热议话题,不仅政府工作报告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了新提法——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多位政协委员也提交提案表示,建立健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长期护理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部分,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共同构成全面的社会保障网络,有助于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目标,体现社会公平。”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生育率下降和平均寿命延长,全球多地包括中国在内的人口结构正在快速老龄化。老年人群中失能、半失能的比例较高,对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助于为这部分人群提供经济支持,保障其得到必要的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
原创文章,作者:燃点网络,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andianapp.com/90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