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5月6日电 题:春天里,我们一起谱写振兴新歌——革命圣地延安脱贫3周年考察
新华社记者陈钢、陈晨、李浩、张健
春末夏初,暖阳洒满延安的沟峁山梁。阳光把镜头拉近,瞄准山的那头:
温室大棚里,瓜农姬小军摘下“吊着长”的西瓜,收获甜蜜;脱贫村中,“85后”驻村第一书记崔振虎招商来的饸饹厂,投产在即;古村子间,写生的学生往来穿梭,春色入画……
不负春景,春景不负。
2019年5月7日,延安最后2个贫困县脱贫摘帽,革命圣地告辞绝对贫困。
3年来,老区干部群众不忘初心、接续奋斗。又一个春天里,一曲延安后裔配合谱写的墟落振兴新歌,正在山峁间奏响。
新成色:偏僻山沟也能四序尝鲜
不经意间,延川县关庄镇二八甲村农民待客的吃食变了:不是花馍、油糕、瓜子“老三样”,而是西瓜、草莓、甜瓜等当地产的鲜果。
偏僻的山沟沟,也能四序尝鲜?沟道的一座座设施大棚里有谜底。
西瓜被红绳兜住“挂”在藤上,每个都有“生日卡”,纪录着授粉日期和预计上市时间。“吊蔓西瓜透风透光,生耐久短、产量大。单棚一年能挣六七万元。”本村瓜农姬小军有本生意经:“这批瓜赶在大田西瓜之前上市,能卖个好价钱!”
四序尝鲜,再无农闲。在安塞区化子坪镇张岔村,60座大棚普遍应用滴灌、有机肥和轨道运输车,每年有10个月产茄子。从春忙到冬,收入节节高,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1.6万元。
起升沉伏的黄土高原上,设施大棚星罗棋布。近几年延安建成9个省级设施农业基地县和123个专业村,形成反季节蔬菜、时令瓜果、食用菌和高山冷凉菜4大产业,28万名农民受益。
“3年来,通过防返贫动态监测,全市对脱贫不稳固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难题户共1943户精准帮扶,无一户一人返贫致贫。”延安市副市长魏延安说,在此基础上,脱贫攻坚期发轫的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有力牢固了脱贫成色。2021年,延安农村住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258元,较2018年增添3472元。
产业从稳到升——照样干农活,干法已差异。
宴客户在网上认养果树,定期直播长势,收获后鲜果快递送达……借助手机“新农具”,越来越多农民让“延安味道”飞出深山。
在延伸县七里村街道管村,果农刘生财将6亩果园流转到认养农业树模园。收获季,他和返乡强人一起在村里的“窑洞直播间”直播卖苹果,最多曾吸引8000人在线旁观。“算上认养模式收入,每公斤果子能多卖1元钱!”
宝塔区已有5万多棵苹果树被认养,安塞区的果树还吸引了外国友人认养。延平安市还建成105条智能选果线,可按外观、糖度、硬度等指标为每个苹果拍出“CT”片,精准分拣知足差异需求。占延安农民谋划性收入61%的苹果告辞了“论堆卖”,进入高端市场。
新业态不停涌现——循环农业如日中天,绿色转型愈发清晰。
秸秆被加工成颗粒饲料,羊粪成为有机肥,果树枝变身环保燃料……在延伸县现代循环农业树模园,变废为宝的“奇幻漂流”正在上演。延伸县委书记曹林虎说,循环农业使畜、肥、果、菌形成产业链,有赖于此,全县4.5万亩玉米秸秆综合行使率达90%,接纳畜禽粪污可年产有机肥2.2万吨。
新活力:“兴农人”舞动创业潮
一别3年又见赵洋洋,已需另眼相看。
这位在安塞区第一个靠养梅花鹿脱贫的后生,3年间购房买车、娶亲生子。令人振奋的是,他在安塞动员了14户人养鹿,还走出延安,正与陕南佛坪县互助确立养殖基地。
山西晋中榆次一企业粉煤灰仓倾倒7人被困 已救出5人
(记者 陆祁国)5月6日7时许,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修文镇郭村S102省道旁的榆次区万宝德隆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一直径25米、高50米的储存粉煤灰仓发生倾倒,致相邻的2个较小罐体和部分厂房受损,7名工人被困。陆祁国 摄 事发后,榆次区政府组织消防、公安、应急等部门赶往现场救援,目前有5名工人被救出,其中1人无生命体征,4人生命体征平稳。
“我们村互助社有17户入股,每户每年分红1200元。”再回首,赵洋洋感伤万千:“已往人人帮我,现在我帮人人。同心协力,振兴就有后劲!”星星之火,已有燎原之势。在安塞,近3年来形成一定动员规模的返乡创业强人有128人,尚有大学生创业者24人。
同样心怀热忱,4年前返乡的李江,看中的是宜川县漫山遍野的苹果。已往老乡苹果丰收,坐等客商上门收购,散户没有议价能力。李江看不外眼,生长起订单农业——将一家一户的果园集中起来,统一手艺指导,自己保底价收购。
时过境迁,他提倡的“公司+农户”模式成效初显:订单果园生长到2000亩,建起选果线,深加工产物苹果脆片求过于供。“我的想法很质朴,想给家乡带来新理念,让好果子卖上好价钱。”
有拼劲、懂市场、脑子活……一批批“兴农人”掀起创业潮,为黄土地注入新动能。
脱贫群众、返乡强人、青年干部……身份虽差异,赤诚却如一。
3年前,延川县脱贫在即,县招商引资中央“85后”干部冯海岗自动请缨,到社区工厂华延服装公司担任厂长。“这是我亲自介入招商来的项目,想看着它长大。”
招工、投产、协调开通公交线路,夜以继日,换来了厂子蒸蒸日上。
记者走进偌大的车间时,流水线的机械咔嚓作响,电子屏显示着生产进度。工间时分音乐响起,工人们起身跳操,欢笑不停。“252名工人都是易地搬迁户,九成是家庭妇女。”冯海岗一脸欣慰。
去年秋天,与冯海岗同龄的宜川县英旺乡啊道村驻村第一书记崔振虎面临决议:村里的玉米加工项目刚刚谈成,还选了位强人当厂长。他算过账,玉米就地加工成即食饸饹,一盒净赚2元,又能解决30人就业。
但驻村时间即将到期。走照样留?回到县政府办,既能正常事情,又能顾上家,可思量再三,崔振虎照样找到组织:“这是村上墟落振兴的头一个项目,我要有始有终,把它做起来!”
难以割舍的墟落,成为青年干部的悬念。心里装着群众,那里都有舞台。
新画卷:黄土高原妆容点点
早晨,几声鸡鸣将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叫醒,成片郁金香随风起舞。三五游客走出民宿,玩起自拍。
村史馆里的大事记写到这几年,“进度条”显著加速:村子获评3A级景区,确立现代农业树模园,整体经济产值达257万元……给这个昔日“烂杆村”按下“快进键”的,是仍在推进的三变改造。村整体流转土地莳植苹果和樱桃,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有分红、能打工,还开起农家乐。
“这两年近远足火了,城里娃娃对耕犁、磨盘这些老物件很感兴趣。”脱贫户张忠偶然客串起先生,讲述着野外里的故事。
改造盘活了资源,更扮靓了墟落景物。
延安近郊的宝塔区河庄坪镇赵家岸村招商企业打造的窑洞民宿别具特色。整齐的搬迁社区前,游客开心地体验着陕北剪纸。采摘园内,有机肥育出的番茄,咬一口,满嘴儿时的味道。
“这绿水青山里,有没有你的乡愁?”顺着手机直播镜头,在此谋划鲜花生意的李雄伟将观众引入一片花海。赵家岸村是延安最大的花卉基地,17座大棚里百花争奇斗艳。“日子好了,爱美成了刚需。现在卖花,四序都是旺季。”
“美”字里有文章。近两年,延安自动顺应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旅游需求,新建成省级旅游特色名镇和墟落旅游树模村13个,新生长民宿126家,“延安人游延安”火了墟落游。
坐拥陕北最大的古村子,延川县甄家湾村变身集影视拍摄、绘画写生、教育研学于一身的体验基地。村民当群演、办民宿,去年人均收入达21800元。延川县委书记王湛鸿说,从靠山吃山到优美经济,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春天里,圣地延安妆容点点。
山峁间,振兴新歌再谱新篇。
去年延安新一轮派驻的949名驻村第一书记里,“90后”有151人。接过这一棒,他们有压力,更有动力。
驻村半年多来,30岁的安塞区建华镇新窑坪村驻村第一书记尚保权每周密脱贫户家中走访,摸清了他们的所思所盼。指着即将建设日光温室的平整土地,他心中已有蓝图:“红色土地正在缔造新的传奇。这一棒,我们一定会跑好!”
【编辑:姜雨薇】 ,
原创文章,作者:燃点网络,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andianapp.com/37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