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博物馆
溯源峡江文明 体味巴风楚韵(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本报记者 田豆豆 《 人民日报外洋版 》( 2022年04月19日 第 07 版)
长江三峡,举世瞩目。宜昌,古称“夷陵”,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郭沫若曾这样咏叹峡江风景及宜昌城景。现在的宜昌,是一座现代化的文明都市,若想探寻悠远的峡江文明、怪异的巴楚文化,不妨到宜昌博物馆走一趟。
宜昌博物馆是一座集历史、自然、民俗、古建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在湖北省甚至中部区域地市级博物馆中规模最大。宜昌博物馆主体修建面积43001平方米,展陈面积12988平方米,现有各种藏品58727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623套、2555件。
神秘文明从远古走来
走进博物馆大厅,一幅顶天立地、气焰恢宏的伟大浮雕突入眼帘。两岸青山相对出,一湾碧水奔向前。山水之间,“峡尽天开”4个大字令人心潮汹涌。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峡江文明从远古走来。这片土地的历史,通过博物馆的“开拓鸿蒙”“远古西陵”“巴楚夷陵”“千载峡州”等展览,从地质演化、恐龙时代,到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逐一铺陈开来。
5.4亿年前后,地球在较短时间内泛起一系列与现代动物形态基真相同的动物种类,被称为“寒武纪生命大发作”。宜昌博物馆展出的林乔利虫化石,可以追溯到5.18亿年前的早寒武纪时期。清江是长江一级支流,近年来,科学家在宜昌长阳一带发现了大批“清江生物群”化石,它们与上世纪80年月发现的云南“澄江生物群”同处于动物门类发作式起源演化的极盛时期。在4351件“清江生物群”化石标本中,已分类判定出109个属种,其中53%为此前从未有过纪录的全新属种。
一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9.42万亿元,同比增长10.7%
一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9.42万亿元,同比增长10.7%—— 跨境物流“逆水行舟”稳外贸 本报记者 王俊岭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4月19日 第 06 版) 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9.4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7%。
生命的演进如长江奔涌不息。在宜昌博物馆“物竞天择”展区,可以看到中华鲟、白鲟标本。中华鲟是物竞天择的事业,它们和恐龙生涯在统一时期,在地球上存续了1.4亿年,是现存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中华鲟是一种大型洄游性鱼类,生于江河而长于海洋,从幼鲟游入大海到成年鲟返回长江繁育后裔,最短也需要10年。由于工业生长带来的生态环境转变,中华鲟的数目急剧下降。1982年,中华鲟研究所确立,接纳了全江禁捕、限制科研用鱼、执行中华鲟放流等一系列行之有用的中华鲟珍爱措施。近年来,中华鲟数目已最先回升。然而,令人扼腕的是,比中华鲟更早泛起在地球上的白鲟,本世纪初已宣告灭绝。在宜昌博物馆,人们可以瞥见白鲟的仿真模子。白鲟的消亡警醒众人:珍爱长江,任重道远,人与自然应协调共生。
人类的泛起,远远晚于这些古老的生灵。约莫19.5万年前,长阳智人泛起在宜昌长阳。博物馆里一座绿藤缠绕的岩穴中,展示着长阳人的牙齿化石和长阳人头部回复雕塑。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越来越优良的石器展示着人类手工身手的生长。而1米多高的“太阳人”石刻,则折射着人类越来越厚实多彩的精神生涯。“太阳人”石刻1998年出土于宜昌市秭归县东门头城背溪文化遗址。石刻正面用精练的线条描绘人像,身体两侧描绘星辰,头顶为光泽闪灼的太阳。这是现在在中国国境内发现的最早一件新石器时代的太阳图腾崇敬文物,为研究原始宗教、艺术、文化和社会性子提供了极为名贵的资料。“太阳人”石刻原件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因葛洲坝、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工程所在地举行了抢救性考古挖掘,宜昌区域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得以清晰完整地展示给众人。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一脉相承,展示了早期峡江文明演化生长的全貌。
文化碰撞展怪异风貌
宜昌是早期巴文化和楚文化的发祥地,两种文化在此交汇、碰撞。在“巴楚夷陵”“风情三峡”等展区,厚实的文物展示了此地另具匠心的历史风貌。
发现了长阳香炉石文化遗址的清江流域,被学界以为是探索早期巴人起源的主要区域。自古巴人崇虎,以虎为图腾,至今土家族人仍延续着白虎崇敬。宜昌博物馆展示了多件差异年月却有着相似造型的虎钮錞于。錞于是古代军中乐器,有钮可悬挂,以槌击之而鸣,主要用于军旅中指挥进退,也用于礼仪庆典、大型聚会、宗庙社祀等流动。錞于从春秋时期最先盛行,盛行于战国秦汉,之后逐渐消逝。因巴人崇敬白虎,当錞于传入时,巴人沿袭了錞于的形体和音乐功效,同时对錞于加以刷新创新,以虎为钮,以此物祈求虎神的保佑。
宜昌秭归是楚国历史上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屈原的降生地。楚文化在宜昌留下了深深的印迹。绿锈平均笼罩的“楚季”铜甬钟,是宜昌博物馆的镇馆之宝。2012年,白洋工业园施工建设时挖掘出土了12件甬钟和1件铜鼎。其中1件甬钟上刻有铭文:“楚季宝钟氒孙廼献于公公其万年受氒福”,意思是做钟的人叫“楚季”,厥后由楚季之孙献于其公(君),让“公”受万年福。这件甬钟是中国第一次发现西周时期刻有“楚季”铭文的楚国宝钟。专家组判定以为:宜昌万福垴遗址出土的青铜鼎、青铜编钟及铭文和陶器,年月应属于西周中晚期,是楚文化考古的重大发现和突破,填补了早期楚文化研究的空缺。
历时9年修复、今年头展出的春秋木质建鼓,被誉为“中原第一建鼓”。《左传》中便有“建鼓”的纪录。唐代孔颖达注释:“建,立也,立鼓击之以为战也。”古时军队作战,要立建鼓指挥进退。建鼓也用于宴乐。建鼓鼓身为木质,不易保留,因此现今出土的先秦时期建鼓大多仅存底座或木杆,而宜昌博物馆的这件建鼓1997年出土于当阳市,由于全鼓为金丝楠木整木凿制,且保留环境较好,是海内迄今所见保留较为完整的唯逐一件建鼓鼓身实物。此鼓髹玄色底漆,施红色变形窃曲纹,楚文化特色鲜明,对研究先秦音乐、军事、艺术及漆木匠艺具有主要价值。
创新展示让观众驻足
巴、楚文化碰撞并绵延,在宜昌留下了20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兴山民歌、长江号子、宜昌丝竹、土家撒叶儿嗬、屈原家园端午习俗、当阳关陵庙会等。走进“风情三峡”展厅,似乎进入了这些怪异民俗的陶醉式体验场。镶嵌着歌舞、民俗演出显示屏、挂满相通知片的山形墙壁左右相对而出,将旅行线路酿成了“九曲十八弯”。三峡纤夫的代表性雕塑刚劲有力。古色古香的土家吊脚楼前,火红的花轿、悠扬的哭嫁歌将人们引入土家婚礼现场。吊脚楼内,雕塑栩栩如生,怙恃坐高堂,伉俪正对拜,电视屏幕上先容着“六礼”完整、歌舞相随的土家婚俗。展厅里另有宜昌皮影、端午龙舟等,雅俗共赏,老小咸宜。
再上一层楼,顿觉天高云淡,豁然爽朗,抬眼看已穿越回百年前的宜昌古城。在四层露天区域,宜昌博物馆独具匠心地设置了“古城影象”宜昌古城风貌展。斑驳的木船停靠在浮雕的山崖栈道边,再往前即是衡宇鳞次栉比的复古街巷。留光照相馆、邹郭顺铁匠铺、万顺白铁店、万长隆杂货铺等,凝聚了都会影象。
“这里的墙砖、太师椅、屏风、窗棂、花床等都是老物件;门店、商会、文庙、牌楼等也是老宜昌城原本就有的,承载着许多老宜昌人的影象。这里已经成为宜昌人的网红打卡地,同时也是博物馆展示的创新之举。”宜昌市博物馆馆长肖承云说,“我们的布展,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内在,既有历史文物又有近代民俗,可以让差异岁数、差异文化靠山的观众都找到乐于驻足的地方。”
【编辑:陈文韬】 ,
原创文章,作者:燃点网络,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andianapp.com/35496.html